因篇幅较长,故以(一)、(二)等区别,方便分享。
闲适(一)
世事如棋局,不着的才是高手[1];人生似瓦盆,打破了方见真空。
【注释】
[1]着(zhāo):下棋落子。
【译文】
世间之事犹如棋局,观棋而不着子儿的才是高手;人的一生好似瓦盆,等到打破的那一刹那,方能见到真的境界。
【点评】
《红楼梦》中有这样一首诗:“一局输赢料不真,香销茶尽尚逡巡。欲知目下兴衰兆,须问旁观冷眼人。”“世世纷纷一局棋”,这是古人惯用的比喻。人们在数尺棋枰上“坐运神机决死生”,“旁观冷眼人”则能跳出棋局,摆脱利害得失的考虑,从而对形势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估,所以往往才是真正的高手。人生也是如此,经常是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,唯有看到终极,才能彻底领悟人生中何者如梦如幻,何者真正具有价值。洪应明以瓦盆比喻人生,说“打破了方见真空”,可能指的是民间出殡时“摔丧子盆”的习俗,以此作为死亡的代称。站到人生的终点,反观人生的本质,这是《菜根谭》中惯用的做法。
龙可豢非真龙[2],虎可搏非真虎。故爵禄可饵荣进之辈,必不可笼淡然无欲之人;鼎镬可及宠利之流[3],必不可加飘然远引之士。
【注释】
[2]豢(huàn):饲养牲畜。比喻收买利用。
[3]鼎镬(huò):鼎和镬,古代两种烹饪器。也是古代的酷刑,用鼎镬烹人。
【译文】
可以被人豢养的龙不是真龙,人能搏击捕获的虎不是真虎。因此官爵俸禄可以引诱希图荣升高位之辈,却绝不可能笼络淡泊名利、无欲无求之人;鼎镬之刑可能施及追求恩宠利禄之流,却绝不可能施加于超脱尘世、远离名利的高士。
【点评】
真龙绝不会被人豢养,真虎绝不会被人捕捉。爵禄之饵只能钓到欣羡功名富贵之人,鼎镬之刑绝对施加不到飘然远去的高人身上。春秋时期,楚国人老莱子逃避乱世,偕妻子耕于蒙山之阳。有人对楚王说老莱子是当世大才,楚王亲自登门拜访,看见莱子正织畚箕。楚王说:“保卫国家的大事,诚望能够托付给先生。”莱子答应了。楚王走后,妻子砍柴回来,问道:“你答应楚王去做官了?”莱子说:“答应了。”妻子说:“我听人说,当权者可以用酒肉喂饱一个人,就可以对其鞭敲杖打;可以用高官厚禄收买一个人,就可以用铁斧砍掉他的脑袋。我绝不能受制于人。”老莱子觉得妻子说得有理,弃家随她而去。二人跑到长江以南,才定居下来,虽然依旧一贫如洗,却心满意足地说:“咱们可以收集鸟兽之毛织成衣服,掉在地上的谷粒,也够咱们吃了。”他们一直隐居在人们找不到的地方,再也没有出来。
一场闲富贵,狠狠争来,虽得还是失;百岁好光阴,忙忙过了,纵寿亦为夭。
【译文】
一场无关紧要、毫无意义的富贵,拼尽全力争了过来,虽然得到了,却失去了更为宝贵的东西,所以实际还是失去了;活到百岁高龄,大好光阴却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了,纵然算得上长寿,却没有真正享受生活,所以实际上还是等于短命而死。
【点评】
孔子说:“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”如果需要费尽心机拼命争夺过来,虽然得到了想要的富贵,实际上失去的可能更多,结果还是得不偿失。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如能活到百岁高龄,自然是最美好不过的事,可是如果一辈子为了求名求利而匆匆忙忙地过去,即使活得再长寿,也跟中岁夭折没什么两样。人生有得即有失,生命既要追求长度也要讲究质量,这两笔账,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算算。
红烛烧残,万念自然厌冷;黄粱梦破,一身亦似云浮。
【译文】
红烛烧到残灭,万般念头自然就会变得厌倦冷淡;黄粱一梦醒来,整个身躯也就轻似浮云。
【点评】
红烛通常燃于喜庆场合,跳跃的火苗宛如人心中翻腾着的热情和欲望,烧残成灰,万般念头也都归于冷寂。“黄粱梦破”比喻富贵荣华转瞬即逝,出自唐人沈既济的《枕中记》:开元年间,道士吕翁行于邯郸道上,在旅舍碰到一位卢姓少年。卢生自叹困顿失志,希望能够“建功树名,出将入相,列鼎而食,选声而听,使族益昌而家益肥”。说话间,卢生感觉倦意来袭,店主人正蒸黍米饭。吕翁探囊取出一枕,对卢生说:“枕着此枕睡上一觉,我会让你达成所愿。”其枕青瓷,两端有孔,卢生钻入枕中,忽然回到家乡,娶娇妻,得功名,做高官,享尽荣华富贵,却因同僚谗言,贬官下狱,流放遥方,后来沉冤昭雪,复又加官晋爵,封妻荫子,八十高龄,寿终正寝。卢生欠伸而悟,发现自己卧于旅舍,主人灶上的黄粱饭还未蒸熟。卢生惊问:“刚才那些都是梦吗?”吕翁说:“人世之事,亦是如此。”卢生沉默半晌,对吕翁说:“宠辱之道,穷达之运,得丧之理,死生之情,我全都知道了,先生是用这个办法指点我啊。”于是稽首再拜,飘然而去。
千载奇逢 [4],无如好书良友;一生清福,只在碗茗炉烟。
【注释】
[4]奇逢:意外奇特的相逢或遇合。
【译文】
千载间的奇特相逢,不如读一本好书、交一位良友;一生中的清闲之福,只在品一碗清茶、焚一炉轻烟。
【点评】
对于一介文人来说,手中一碗茶,案上一炉香,品读一本好书,与一位知心良友倾谈,这是最平常不过的生活。可是换个角度来看,好书凝结着异时异地之人的人格与智慧,要求阅读者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欣赏水平,并有一个恰当的机缘,好书与读者才能“相逢”;至于良友,所谓“高山流水,知音难觅”,良友相遇,人生得一知心良友,如何不是奇缘?奔波劳碌的人生中,能有时间、有心情细品茶的幽香,静看袅袅炉烟,又如何不是清福呢?对于很多人来说,只要有一颗能够体会幸福的平常之心,就已经生活在幸福之中,不必劳心费力去别处追寻。
蓬茅下诵诗读书,日日与圣贤晤语,谁云贫是病?樽罍边幕天席地[5],时时共造化氤氲[6],孰谓醉非禅?
【注释】
[5]樽罍(léi):两种盛酒的器具。幕天席地:以天为幕,以地为席。形容行为放旷。晋刘伶《酒德颂》:“行无辙迹,居无室庐,幕天席地,纵意所如。”
[6]氤氲(yīnyūn):古代指阴阳二气交会和合之状。
【译文】
在蓬居茅舍下诵诗读书,每天都与往圣先贤见面交谈,谁能说贫穷是一种疾病?以天为幕,以地为席,尽情酣饮,时时刻刻都与大自然气息相通,谁能说醉酒不是参究禅理?
【点评】
《庄子·让王》中说:孔子的弟子原宪居于鲁国,住在土墙围起的矮屋里,用茅草覆盖屋顶,定制开发app价格用蓬草织成门户,用桑条来做门轴,用破瓮当做窗口,用粗布烂衣堵塞屋顶的漏洞,地上一片潮湿。虽然条件恶劣,原宪却仍正襟危坐,奏乐高歌。同学子贡乘着高头大马,穿着华裳丽服前来拜访,宽大的车子开不进狭窄的街巷,只好下车徒步走了进来。原宪头上戴着桦木皮做的帽子,脚上踩着没有跟的鞋子,拄着藜木手杖去开门。子贡见他这副模样,吃惊地问:“呀!先生何病?”子贡所说的“病”,既可理解为“生病”,也可理解为“艰难困苦”。原宪回答说:“我听说,无财谓之贫,学而不能行谓之病。我原宪今天只是贫,并非是病。”原宪被视为安贫乐道的典范,“贫也,非病也”这句不卑不亢的言辞,也鼓励了后世许多清贫失意的士子。洪应明此处描绘的就是这种人的生活:虽然居于蓬屋茅舍,却能通过阅读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,相当于每天与这些伟大人物见面交谈;虽然只能在露天地里喝杯浊酒,却能毫无阻隔地与天地气息交流沟通,从而体悟大自然中蕴含的禅机。他们虽然物质条件窘迫,却能拥有一个高尚、丰富的精神世界。
兴来醉倒落花前,天地即为衾枕;机息坐忘盘石上[7],古今尽属蜉蝣[8]。
【注释】
[7]坐忘:道家谓物我两忘、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。
[8]蜉蝣(fúyóu):虫名。幼虫生活在水中,成虫褐绿色,朝生夕死,生存期极短。比喻微小的生命。
【译文】
兴致来时,醉倒在落花之前,就把天地当成被子和枕头;机心止息,坐在厚重的石头上物我两忘,古今世事全都如同蜉蝣一样微不足道。
【点评】
魏晋时期“竹林七贤”中最能喝酒的刘伶写过一篇《酒德颂》,以寥寥百余字的篇幅,形象概括出一位“大人先生”在酒醪中体验到的无上境界:“有大人先生者,以天地为一朝,万期为须臾,日月为扃牖,八荒为庭衢。行无辙迹,居无室庐,幕天席地,纵意所如。止则操卮执觚,动则挈榼提壶。唯酒是务,焉知其余。”这位道德高尚的先生傲视宇宙,幕天席地,居无定所,随遇而安,酒器从不离身,酒外再无他事,在酒醪中看淡了人世间一切的是非与名利、权势与礼法,“无思无虑,其乐陶陶”。《菜根谭》所描绘的兴致来时,在落花中醉倒,天空当盖被、大地作枕席的场景,也正是仿着“大人先生”来的。在盘石上息机坐忘,其观念和做法则来自《庄子》。“坐忘”就是静坐而心亡,“堕肢体,黜聪明,离形去知,同于大通,此谓坐忘”,是以静坐的姿态,有意识地忘记外界一切事物,甚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,达到与“大道”相合为一的境界。在这种状态中,领悟到古往今来也只不过是一瞬之间,消解了时间的局限,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。
昂藏老鹤虽饥,饮啄犹闲,肯同鸡鹜之营营而竞食?偃蹇寒松纵老,丰标自在,岂似桃李之灼灼而争妍[9] ?
【注释】
[9]灼灼:鲜明的样子。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”
【译文】
气度轩昂的老鹤虽然饥饿,饮水啄食依然从容安闲,怎肯与家鸡野鸭挤在一起,急急忙忙争抢食物?挺拔高耸的寒松纵然苍老,往昔的风姿仪态依然还在,哪里会像桃花李花那样争妍斗艳,炫耀明媚的光华?
【点评】
鹤有凌霄高举之姿,纵然忍饥挨饿,饮水啄食,仍不失高贵悠闲,绝不会与群鸡为伍。松有冲寒傲雪之质,纵然衰老偃卧,也自有其高耸直立的姿态,绝不会像桃李之花,争着显示鲜艳的色彩。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有诗曰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这就是修养,这就是人格,这就是气度。
吾人适志于花柳烂漫之时,得趣于笙歌腾沸之处[10],乃是造化之幻境、人心之荡念也。须从木落草枯之后,向声希味淡之中,觅得一些消息,才是乾坤的橐籥、人物的根宗[11]
【注释】
[10]笙歌:合笙之歌,亦谓吹笙唱歌。泛指奏乐唱歌。
[11]橐籥(tuóyuè):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,犹今之风箱。喻指本源。
【译文】
我辈在花红柳绿、万物欣欣向荣之时舒适自得,在奏乐欢歌、人声喧腾之地获得乐趣,其实这些只不过是自然界转瞬即逝的幻境,是人心中放纵的念头。必须等到树叶飘落、百草枯黄之后,向声音沉寂、滋味淡薄之中,寻觅一些人生的真谛,那才是天与地的本源、人与物的本旨。
【点评】
诸葛亮54岁时,给年仅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《诫子书》,开头就说: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,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在强调静思反省、俭朴节约之后,他用了两个双重否定句式,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,突出了“淡泊”、“宁静”对人生修养的重要意义。《老子》中说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同样也是要求人们保持内心的虚静,心无杂念,凝神安适,以体察事物的真相。花红柳绿,笙歌艳舞,乱人心神,移人心志,沉溺其中,则为俗情物欲所累。唯有“深悟幻境”,方能“独与道游”。
花开花谢春不管,拂意事休对人言;水暖水寒鱼自知,会心处还期独赏[12] 。
【注释】
[12]会心:领悟,领会。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简文入华林园,顾谓左右曰:'会心处不必在远,翳然林水,便自有濠濮间想也。’”
【译文】
花谢花开,春天对此并不理会,所以遇到不如意事,别向他人说起;水暖水寒,游鱼自己才能知道,所以碰到触动内心的美景,还是独自欣赏吧。
【点评】
我们提倡分享,既与人分享快乐,也与人分担痛苦,快乐因分享而增加,痛苦因分担而减轻。洪应明的观点截然相反:花儿凋零是花自己的事,春天对此漠不关心;你的痛苦在他人眼中也是一样,所以没必要向任何人絮絮叨叨;水暖水寒只有游鱼自己才能体会,不能指望别人感同身受;你的独到体会对他人而言也是一样,所以不如干脆独自欣赏。这里说得诗情画意、洒脱开通,却掩不住心底里透出的冷漠,也许正是他所感受到的现实的冷漠,让他选择退缩到一个孤独的世界中吧。李白因为“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”而感慨,于是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;王维因为“兴来每独往,胜事空自知”而惆怅,却能“偶然值林叟,谈笑无还期”。李白的天真热情让人感觉亲切,王维的超然随意让人心生仰慕,对于洪应明,我们该说什么呢?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